由于目前只出土了两枚元谋人的牙齿,得到的体质特征信息有限
元谋人的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同一成年人个体。其石化程度深,颜色灰白,有裂纹几处。
对元谋人牙齿化石的研究发现,其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呈铲形,切缘部分较为扩张,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
元谋人门齿的特点有:齿冠基部肿厚,末端扩展,略呈三角形。舌面底结节凸起,有发达的铲形齿窝。齿冠舌面中部的凹面粗糙,*的指状突很长,指状突集中排列在靠近外侧的半面。
元谋人左侧门齿长11.4毫米,宽8.1毫米,高11.2毫米。右侧门齿长11.5毫米,宽8.6毫米,高11.1毫米。其切割缘在生前有磨耗。
扩展资料:
元谋人的生活环境是通过共存的动植物化石来推测的。一般将元谋人地层第三、第四段的动物化石称之为元谋动物群,认为是与元谋人共生的动物。
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无颈鬃豪猪(Hystrix subcristata)、元谋狼(Canis yuanmouensis)、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爪蹄兽(Nestoritherium sp.)、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等30余种。
其中大部分为绝灭种,部分属于上新世的残余物种,大多数为早更新世当地常见物种。如果按生活环境来考察,云南马等生活于草原,细麂(Metacervulus attennatus)、湖麂(Muntiacus lacustris)等生活于热带雨林,竹鼠(Rhizonmys sp.)、复齿拟鼠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等动物生活于灌木丛之中,泥河湾剑齿虎(Megaterium nihowanensin)等生活于森林之中。
根据植物孢粉的分析,树木主要以松属(Pinus)植物为多,还有桤木属(Alnus)、榆属(Ulmus)等。草本植物则更多。元谋人所在地层的孢粉组合,松属占33.3%,桤木属占13%,草本植物占40%。
综上所述,元谋人生活在森林-草原环境中,比较温和湿润,较现在凉爽。山中生长有针阔混交林,山麓平原杂草丛生,水边有小叶阔叶林,各种动物在此出没。元谋人可能沿着河岸或湖岸过着流动生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元谋人
中国最早的古猿人是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元煤人,距今约170万年,不过最近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元谋人的历史要远远晚于此。由于迄今只发现了极少部分的遗骸,所以我们对元谋人的了解也只知道他们能够直立行走、会制造使用简单的石质工具,并且群居生活。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 “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俗称“元谋人”。
元谋人简介:
元谋人,因发现地点在云南 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英文称雕塑: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称“元谋人”。“元谋”一词,出自 傣语,意为“骏马”。
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五一”节在 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 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在约在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带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 爪蹄兽等第3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