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创业路上徘徊,此文定能助您一臂之力。
“顾客是上帝”这句广告与营销领域流传的金句,几乎每场会议中都有其身影。然而,我如今要向您揭示,这句口号不仅“有毒”,而且有害。
首先,我们需理解,对待客户应保持真诚、公正与耐心。但顾客并非不可触碰的“真上帝”,我们可继续探讨此话题。
“顾客是上帝”这句话,表面充满政治正确,但实则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奉顾客为“真上帝”的企业,往往走向极端。企业最终可能变得唯利是图,或是变得过于天真。
当顾客自以为是“上帝”时,他们的欲望变得异常贪婪。他们希冀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佳品质,对价格敏感至极,对产品和服务要求极高。然而,这仅在企业处于乙方位置时,才会有这样的感觉。
但请记住,最高峰的山峰攀登不易。企业若要满足顾客提出的每项合理要求,即使是苹果、微软这样的超级企业也可能难以实现。这种情况下,企业是否能保证成功,恐怕只有傻子才会相信。
顾客并非真正的上帝,甚至连上帝的脚趾头都不算。他们不仅贪婪,对利益的追求永无止境,有时甚至傲慢自大,知识贫乏。这些描述可能有些夸张,但您能相信中国平均人口的受教育年限仅为10年吗?这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水平。
您可能会质疑,难道企业不是傲慢的主体,不是欺压消费者的恶魔吗?然而,别忘了,企业之所以傲慢,是因为他们同样作为客户,也是超级大甲方。例如,三星在年末的不利情况下,其傲慢源自其在供应链、政治资源等多个环节的超级客户地位。这样的傲慢,实际上是笃定其屏幕资源和技术创新壁垒,认为自己可以反客为主,大而不倒。
更不用说,像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不仅是供应链的大客户,更是行业转型、国家政策消化的大客户。这些“甲方”习惯后,已经无法分辨消费者与乙方的区别——他们是大企业,强大无比,因为他们是所有人的甲方。
此外,产品销量增加后,企业面向消费者时,也变得傲慢,变成了对顾客精挑细选的“特殊供应商”。他们认为自己的产品是顾客的荣幸,因此自己才是客户,顾客只是在他们身上获得福利的“蝼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卖方比甲方强势的原因。
企业只有认清这种博弈,强化独特优势,让顾客难以选择,才能成为所有人的甲方。就像iPhone的天线问题、弯曲门、断电门等,不会影响每一代产品的热销,而iPhone新品的谣言满天飞、键盘侠的质疑、真品发布后的抢购热潮,构成了一个循环,证明了“顾客是上帝”这一规则的毒性。
因为你不是苹果的顾客,苹果才是你的顾客。
大企业不依赖“顾客是上帝”这一原则,乔布斯不会将智商远不及他的消费者视为上帝,LVMH这样的奢侈品集团也不会将粉丝视为上帝。大众汽车集团会将客户视为……好吧,当我没说。
大企业可以不遵循这些规则,小企业则需谨慎。因为——
顾客提出的方案往往回归平凡,他们的意见既无创见,也无预见性。他们无法深刻理解产品迭代所需资源和规避的陷阱,只能从功能性和价格角度提出要求,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并非全知全能的“上帝”。
他们无法突破企业掌握的知识沟,即西方人所说的“无法同在一个页面”。如果深信顾客是上帝,让企业成为顾客的应声虫,将导致企业的“无人驾驶”浩劫。
因此,对于小企业而言,无论是实际开发还是市场策略,“顾客是上帝”都不是一个良好的思考方式。
7-11的日本创始人铃木敏文说过:“站在客户的角度和为客户着想,有着巨大的思考差异。如果单纯站在客户角度,就会因为客户的无知而失去为客户改善产品的机会。”发明和推广内燃机才是企业应该做的。
你可能认为,“顾客是上帝”这句人人信奉的金句,只是虚伪世界中的交响曲,教会了企业成为诈骗高手。企业若认为顾客要1000块的手机,实现3000块的性能,会怎么做?他们不会亏本,而是针对跑分软件进行优化,不断造假,一旦被发现真相,甚至收购跑分软件或网站,让愚蠢自然繁殖,共享太平。
“顾客是上帝”打破了双方平等的对话局面,尽管这可能是对80年代之前国营行业服务态度的一次反抗,但代价太大。
企业应倾听客户的需求,并据此改善产品,这本是正常且相互依存的关系。刻意抬高顾客地位,打破对话平衡,让这一机制变为单向传播,只会导致人们不再理解转基因带来的好处,而是盲目批判企业“黑心”。
我曾为一家食品企业提供品牌咨询,遇到公关事件——有客户指控该企业黑米产品染色,因为洗后水变黑。企业有两种选择:要么真添加色素,伤害健康;要么承认掉色,面对海量负面舆情。但他们选择了哪个?企业没有能力与“上帝”讨价还价,只能走上风险之路。
我们追求更亮色的水果、更厚的车门、绝对进口的产品,而不是带着怀疑的心态了解产品,会导致什么情况?会导致封蜡更厚、添加剂更多的农副产品,拉皮到分辨不清的汽车,以及国内外都寻不到根的假洋牌横行。
“顾客是上帝”,但这句口号教会了我们什么?更艰难的处境,还是更高超的骗术。
很多人反驳说,顾客是上帝,说的是待客要真诚。但亲爱的朋友,当客户说“我是顾客,顾客是上帝”时,他的意思是“我是上帝”。我们对权力的追求令人发指,难以认为这出自真诚与尊重。
王鲁孙曾经描述民国清末知名食肆的情形:食客对菜肴或服务不满意时,会轻敲碗沿,大堂主事的小二会迅速跑来道歉,服务生若表现不佳,会当面被训斥,然后背起铺盖离开,但必须经过大堂,让客人亲眼目睹,以示诚意。然而,这种行为放到现在,恐怕会引来致命的后果。
买油条的王屠夫既是顾客也是商人,我不认为所有企业都是奸商,所有的消费者都正义如煌。我认为应摒弃这种不平等的沟通地位,多花时间了解要购买的产品,希望将来不会在听到“顾客是上帝”时,看到企业嘴角露出狡黠的微笑。
记得上一次看到如此将顾客视为上帝的团队,还是在会销保健品、传销机构及诈骗公司等地方。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