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656858193@qq.com公元644年,玄奘法师在译经19年后圆寂于玉华宫,其遗体被安葬在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这座高地上可以从皇宫含元殿眺望。唐高宗对玄奘深怀敬意,视其为国宝,全国哀悼。669年,玄奘的遗骨被迁至长安南的少陵原,随之建立的寺院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成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肃宗皇帝为寺中的舍利塔题字“兴教”,象征佛教的复兴。兴教寺历经千年,虽几经兴衰,但玄奘及其弟子的舍利塔得以保存。
清同治年间,兴教寺大部分建筑不幸被战火摧毁,唯有玄奘及其两位弟子窥基和圆测的舍利塔幸存。1922年,寺僧募款修复了大殿、僧房,并由朱子桥、程潜等人增建和修缮塔亭、大殿等设施,还对玄奘塔进行了整修。三塔呈山字形,玄奘塔是最高的,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塔内有唐代文宗时期的铭文和玄奘的塑像,两侧则是窥基和圆测的灵塔,分别建于682年和1115年。
兴教寺历经数百年的变迁,塔无主寺无僧的时期曾出现,但文宗太和二年进行了塔身重修。清同治年间再次遭遇兵燹,几乎沦为废墟。1922年后,僧人再度努力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也曾多次拨款整修。1982年以来,兴教寺进行了全面修缮,被定为全国重点寺院,现包括山门、钟鼓楼等主要建筑。现任方丈常明法师82岁,出身陕西礼泉,1937年出家,曾任多项佛教协会和政治职务。监院宽池法师则为28岁的陕西武功人,1990年出家,师从常明法师。
扩展资料
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也称护国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畔,长安区樊川北原(少陵塬)。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圆寂后,葬于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