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656858193@qq.com农乐舞,作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三国时期的朝鲜,是表达农民丰收喜悦的传统艺术形式。自春耕到秋收,劳动者的歌舞随着劳动内容和场合变换,如《丰铮》在插秧锄草时跳起,象征着丰收的喜悦。大旗高挂,旗杆顶上挂着野鸡头,寓意吉祥,出工前,村民们在插大旗的地方欢跳农乐舞,然后以互助形式分头劳作。
农乐舞深深扎根于朝鲜族人民的生活,自古以来,社区内就有自发的农乐舞表演团队。解放前后,农乐舞在乡村中广泛流传,民间艺人的传承使得这种舞蹈得以代代相传,成为朝鲜族文化的象征。农乐舞的特点鲜明,既有活泼欢快的群舞,又有激昂飞跃的单人表演,融入生动的剧情,营造出热烈而富有特色的氛围。
农乐舞的表演以锣鼓开场,由打铜锣者引领,舞者们跟随音乐节奏起舞,音乐具有独特的“十二拍”旋律,规定了舞蹈的结构和节奏。表演中,打旗者手持写有“农者天下之大本也”的旗帜,引领舞蹈的高潮。舞蹈不分演员和演奏者,往往是即兴演奏与舞蹈相结合。乐器编组包括锣、鼓、箫等多种,大编组人数众多,从领队到各种乐器的演奏者一应俱全。
整个农乐舞团队由二十九人组成,包括指挥者、乐队成员以及扮演各种角色的演员,如“两班”、猎人等。音乐伴奏由十二个段落构成,每个段落又细分为多个支曲,通过上剑击打者的指挥,展现舞蹈的阵法和变化。各地农乐舞的十二段顺序和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承载着浓厚的农耕文化和喜庆精神。
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农乐舞”俗称“农乐”,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深受朝鲜族农民喜爱,通常在农事劳动和喜庆节日里表演。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由吉林省文化厅申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