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象幼虫卵呈长椭圆形,初产时为玉白色,透明。孵化前卵体半透明,卵长径约3.1毫米,颜色渐变乳白色。幼虫分为初孵和老熟阶段,初孵幼虫体长3毫米,柔软透明,乳白色,背线白色;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米黄色,头赤褐色,口器黑色,体有皱褶,气门不明显,背线浅黄色,尾部有深黄色突起。蛹体长15毫米,深黄色。
竹象幼虫在江苏、浙江的小竹中多为一年一代,在毛竹中多为两年一代。以成虫于土下约一米深的土茧中越冬。春季4月底至5月初成虫出土,5月上、中旬交尾产卵,卵孵化期约为3-5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老熟幼虫陆续坠地入土,筑土室化蛹。羽化出土的成虫于日出后即可活动,以雄虫为主,飞行时速度缓慢,嗡嗡作声,易受惊扰坠落地面。阴雨天和晚上很少活动,常躲于杂草根部或落叶下。成虫出土后,即可上竹笋啃食笋肉。
竹笋蛀孔处,笋肉向内凹陷,材质僵硬,笋节不再增长。雌性成虫成虫补充营养后,随即交尾,一般雌虫停息于笋上取食,雄虫飞翔寻偶。在林中雄虫作波浪式飞行,寻找雌虫,若发现雌虫即停息在雌虫体侧,经半小时即行交尾,交尾需时3-25分钟。常见2、3条雄虫相互争配一雌虫,雌虫一边交尾一边取食,从不停息。雌虫产卵时先停息笋上,头向下,以头管在笋箍边缘咬钻,雄性成虫头管与笋垂直,前、后胸紧贴于笋上,后足立起,腹部上翘,触角与头管垂直,并左右摆动向笋内咬钻,咬成表面直径1.3毫米,内部3×5毫米,与头管同长的产卵孔。成虫拔出头管,调转身体,头向上稍抬,足抱笋,腹部紧贴于笋上,将产卵管伸入产卵孔中,产卵一粒,偶有两粒。雌虫产卵完毕后,复调转头,沿笋斜行向下爬3-5厘米,再咬产卵孔,每咬一产卵孔需时10分钟。卵产于笋的最下一盘枝节到笋梢之间,以中部为多,一笋节可产卵3-5粒,一株笋最多可产卯80粒。
幼虫初孵幼虫在产卵孔中取食,被害部位停止生长。3龄幼虫食量渐增。幼虫多咬食笋节处的笋肉或小枝,一般不转移。幼虫性好斗,两条幼虫相遇,常双双被咬伤或咬死,若体壁被咬伤,能愈合结疤,并在脱皮时脱去。幼虫脱皮前静息不动,脱皮后全部呈粉白色,1小时后恢复正常,陆续取食。幼虫老熟后,向笋外蛀食,将笋咬一直径7-9毫米的圆孔,孔口下方有一以咬碎的笋箕纤维垫平的倾斜坡,幼虫沿坡滑落,寻找适宜的地面入土,在8一15厘米深处,筑长20-25毫米椭圆形的土室。幼虫在土室中头向上,10-15天即化为蛹,足、翅末端黑色,臀棘硬而突出。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