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后刺长蝽一年内发生四代,越冬的若虫在三月中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四月上旬成虫钻出虫孔。各代成虫的出现期分别为四月上旬至五月上旬、五月下旬至六月下旬、七月上旬至八月上旬、八月下旬至九月下旬。若虫的危害期则分别为四月下旬至六月上旬、六月下旬至七月下旬、八月上旬至九月中旬、十月上旬至十一月中旬。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越冬若虫偶尔会取食危害,但主要在被竹笋夜蛾幼虫、一字竹象虫成虫危害后的竹笋所长成的竹上活动。
竹后刺长蝽钻入竹杠的竹节内危害竹,被害竹通常是被竹笋夜蛾幼虫、一字竹象虫成虫危害后的竹笋所长成的。成虫出孔时间多为八时至十时,出孔后,先在竹杠上停留二至三分钟,然后展翅飞行,寻找新的竹秆内交尾产卵。成虫的飞翔力差,但善爬行,当飞至附近竹上时,则沿竹秆向上爬行,寻找蛀虫孔,钻进竹节内。成虫通常由雌虫先进入虫孔,雄虫在旁等候而后跟随进入。新寄生的竹节内,雌雄性比接近1:1。老竹节内寄生成虫数最多,一节可达九十三头,雌雄比为五十四:四十七,也接近于1:1。
成虫在竹秆内壁上产卵,为了避免竹节内积水淹没卵粒,卵都产在竹秆内壁中、上部。卵粒呈片状排列,少数有重叠现象。一头雌虫可产卵六十至一百粒,最多可达三百七十粒。成虫交尾产卵后即死亡。卵经三至五天开始孵化,孵化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至百分之百。孵化前,卵变为棕黄色至深褐色。群集生活在被寄生的竹节内,吸取竹节内液汁。若虫经四次脱皮羽化为成虫,第一次脱皮从头部纵裂,蜕呈灰色,附着在竹节内壁上。以后三次脱皮,从头部至前胸背板纵裂,蜕呈棕黄色,附着在若虫和成虫的足、翅上。成虫则是从前胸背板纵裂处羽化出。新羽化的成虫,腹部腹面棕黄色,一天内变为全黑色。
竹后刺长蝽要求阴暗、潮湿的环境条件。只有在繁殖转移时,才爬出竹节在竹杠上爬行活动。当竹秆被风吹动时,成虫静伏在竹杠上。遇惊动还会分泌出腐蚀性液体,挥发出臭气,以此进行自卫。此虫多奇生在二米高左右的竹节内。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